冬季是流感高发的季节,接种疫苗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方式。那么是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接种呢?什么人该打什么人不该打?卫生部日前印发的《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指出,对于流感疫苗接种有7种推荐接种人群和8种禁止接种的人群。
推荐接种人群是:
(1)60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禁止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是:
(1)对鸡蛋或疫苗中其他成分过敏者;
(2)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
(3)怀孕3个月以内的孕妇;
(4)急性发热性疾病患者;
(5)慢性病发作期;
(6)严重过敏体质者;
(7)12岁以下儿童不能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
(8)医生认为不适合接种的人员。
小孩需要接种的疫苗
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十种疫苗,可预防十二种传染病:
麻疹疫苗:麻疹疫苗是一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反应较轻微,免疫持久性良好,婴儿出生后按期接种,可以预防麻疹。
脊髓灰质炎疫苗(简称脊灰糖丸):脊灰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制剂,白色颗粒状糖丸,接种安全。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服用糖丸,可有效地预防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百白破制剂:是将百日咳菌苗,精制白喉类毒素及精制破伤风类毒素混合制成,可同时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
卡介苗:采用无毒牛型结核杆菌制成,安全有效。婴儿出生后按计划接种,是预防结核病的一项可靠措施。
乙脑疫苗: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地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脑菌苗:系用a群脑膜炎双球菌,以化学方法提取多糖抗原冻干制成。专供预防a群脑膜炎球菌所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之用。
乙肝疫苗:目前使用的有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苗两种,均用于预防乙型肝炎。
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是一种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系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乙肝病毒中表达表面抗原的基因克隆进入酵母菌中,通过培养这种重组酵母菌来获取hbsag亚单位,经纯化加佐剂吸附后制成。这种新一代乙肝疫苗具有安全、高效等优点。
甲肝疫苗:系将对人无害,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甲型肝炎病毒减毒株接种于人二倍体细胞,培养后经抽提和纯化溶于含氨基酸的盐平衡溶液,用于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系将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减毒株接种鸡胚细胞经培育,收获病毒液后冻干制成。用于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多喝绿茶能抗禽流感
新药正在研制,疫苗还在开发,市民应当如何正确选择饮食,来增强人体抗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免疫力?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联合攻关团队成员,中科院上海营养研究所专家昨天告诉记者,市民要尽量少吃油脂食物,多吃青菜、桔子等蔬菜水果。另外多喝绿茶,也能起到一定抗“禽”作用。
据中科院上海营养研究所史香林教授介绍,当“禽毒”进入肺部后,人体中的吞噬细胞会立即启动“防御”机制企图吞噬“敌人”。期间,该细胞会大量排放活性氧,并与病毒的DNA发生作用。“这个活性氧是把双刃剑,既能杀死病毒,也可能导致病毒基因突变。”史教授表示,药物和疫苗之所以难研制,原因之一是病毒会不断变化。“两害权衡选其轻,针对此次禽流感病毒,避免它基因突变是重要任务。因此在日常的营养摄取中,市民应该首先选择那些富含抗活性氧物质的食物。”
据悉,符合条件的食物范围大多在蔬菜水果中。“像桔子、苹果等水果都很好,青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也能有效抑制体内活性氧与病毒DNA发生作用。另外,茶叶中也含有丰富的抗活性氧元素。相对于红茶,绿茶效果更好。”与此同时,史香林还提醒市民,最好少吃高油脂类食物,尤其是像油条等高温油炸后的食品。
据悉在此次狙“禽”行动中,上海营养研究所领衔担纲了“食品安全和食品污染检测与防治技术研发”这个项目。(上海青年报 2005年11月10日)
饭后水果餐 健康有危害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不久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人需要一场膳食革命》,指出"目前中国人的膳食是否科学合理,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导致城乡居民钙、铁、维生素A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等问题之外,王副部长特意指出,就拿我们每天都在吃的水果来讲,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量还远远不够,另一个是吃的顺序不对,饭后吃水果已经成了中国人在膳食消费中的习惯,却没想到它对健康具有一定危害。
水果不是零食
在中国居民的膳食中,水果一般是作为"零食"和"甜品"的。很多人,特别是成年男性,普遍把水果当成"零食",平时很少吃;还有人把水果当成"甜品",认为它是造成肥胖和糖尿病的祸首,敬而远之。这样的观念影响了他们对水果健康价值的正确认识,减少了他们摄取水果的积极性,导致膳食中的水果摄入量不够。
2002年中国膳食与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乡居民的膳食中,每人每天平均食用水果的数量是45.7克,这个数字不仅远远少于发达国家的300克以上,也远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100-200克。即使是城市居民,水果的摄入量也仅略高于乡村,为69.3克。
应该每天必吃
水果不是可有可无的零食,相反,它对我们的健康和疾病预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的做法就是"每天必吃",而且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量去吃,这是保证健康的基本数量。
水果中含有非常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生物活性物质,像类胡萝卜素、生物类黄酮、花青素和前花青素、有机酸等。水果中的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一些B族维生素,这是人们膳食中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大量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吃水果可明显降低患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危险度;水果中含有许多抗氧化成分,可延缓细胞的衰老过程;大量的维生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分化。
虽然水果与蔬菜在营养价值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水果不需烹调,生食能避免营养素在烹调中的损失,最大发挥其营养作用。因此,水果的营养作用是其他食物所不能取代的。
饭前吃才利于营养吸收
在吃水果的时间上,目前中国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其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
王陇德副部长在他的文章中指出:吃水果的正确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柿子等不宜在饭前吃的水果除外)。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其平均热量仅为同等重量面食的1/4,同等猪肉等肉食的约1/10。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在晚上临睡觉前吃水果,不然充盈的胃肠会使你的睡眠受到影响。千万别以为吃水果是件小事,消除了这些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